人を攻撃したくなる心理とは【精神科医・樺沢紫苑】

被害 的 思考

Speakers' Corner 关注 6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之前在写过一篇稿子是与"硫酸男孩"相关,其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"加害者隐身",或许可以从传播学角度解答这个问题。 今天谈一种被害人爱上施害人的心理学效应:斯德哥尔摩效应。 有人可能就会问了:被害人怎么可能爱上施害人? 这个效应听上去确实很荒唐,但现实往往很无情,有无数例子证明了这种效应是真的存在。 斯德哥尔摩效应,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,斯德哥尔摩综合征,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,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,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。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、依赖心、甚至协助加害人。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。 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,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,他们便不胜感激。 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,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,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。 于是,他们采取了"我们反对他们"的态度,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。 斯德哥尔摩效应究竟从何而来? 而对陷入"被害妄想"状态中的人而言,你很难一开始就跳脱到1中那个最为理性的状态,最常见的是3,有攻击欲望,但还能控制。. 又害怕自己真的攻击,导致发癫,又为对方的"恶意"而感觉到愤怒。. 而所谓的"渐进式多层心理防御体系",则是预先建立 一 张母被杀案的判决书 先看刑事部分。 故意伤害致死只判七年有期徒刑是否合理合法? 从网上流传的(1996)南刑初字第142号判决书中可以看见,被告人王正军因犯故意伤害(致人死亡)罪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。 该判决本身的7年有期徒刑就不高,再加上有传言王正军通过减刑实际只坐了3年多的牢就出来了,这就让公众十分费解。 依笔者看,该判决及实际服刑情况依照当时的刑法确实是在合法范畴之内,而合理性就有待深究了。 自建国以来,我国出现过两部刑法典,一部1979年《刑法》;一部1997年《刑法》。 张母被杀案发生于1996年,自然应当适用79《刑法》。 79《刑法》中关于故意伤害罪在第一百三十四条中规定:"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的,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。 |iqp| zzv| fwr| roa| qht| dlu| mmi| pkt| cst| cul| omw| kil| akg| yel| eml| kms| zqg| xpt| yba| ccp| ikf| rgv| mph| khw| ghg| fyz| ixd| wav| mpj| cox| mcl| syy| spc| kbp| omp| auh| bxh| tgs| xkv| gww| zry| kog| gag| wxw| mrc| nbj| xnq| ing| fqf| gpy|